水母网8月23日讯(通讯员 张栋 YMG全媒体记者 权立通)近日,福山区“东厅好声音”村歌大赛圆满收官。这场以“品重烟台·村歌嘹亮”为主题的文化活动,不仅是东厅街道各村居、社区、企业文艺爱好者的才艺舞台,更以美育为内核,用歌声串联乡音乡情,以旋律传递审美力量,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富有“美感”与“温度”的澎湃活力。
8月21日,东厅街道三亩地广场人头攒动,2025“东厅好声音”村歌大赛海选赛在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。“乡韵曲艺”“天籁合唱”“村咖靓声”三大赛道同步开启,每一首歌曲、每一段表演都成为美育普及的生动载体。桃源社区的金嘉铭演唱的《天亮了》,每一个音符都像带着微光,既有着孩童的纯粹,又传递出超越年龄的打动人心的力量。西厅村盲人歌手张树家自弹自唱的《说中国》,指尖在琴弦上流淌出深情的旋律,沙哑却饱含热忱的嗓音里,满是对祖国的赤诚与眷恋,每一句吟唱都格外打动人心;烟台天立高级中学刘夕萍演唱的《美丽的心情》以细腻的唱腔诠释情感,东厅街道机关干部张栋演唱的《天后》则用激昂声调展现力量。不同风格的独唱曲目,如同多元的美育教材,让现场观众接触到流行音乐丰富的表达形式。
传统艺术展演成为此次比赛的“美育亮点”。老官庄村孟庆芳带来的戏曲《红灯记·无价宝》,字正腔圆的唱腔、规范标准的身段,将京剧的“程式之美”与“家国情怀”深度融合,让观众直观感受国粹艺术的魅力;西厅村李雪琴表演京剧《智斗》时,台下观众不自觉跟着节奏轻轻哼唱,传统戏曲的审美基因在互动中悄然传承。
合唱赛道上,东厅合唱团的歌曲联唱气势恢宏,整齐的声部、昂扬的旋律唤醒时代记忆,让“集体之美”与“红色情怀”同频共振;西厅合唱团林凤秋等人带来的串烧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《歌唱祖国》,嘹亮的歌声引发全场共鸣,把音乐的美育力量化作对祖国的礼赞。
比赛间隙穿插的移风易俗与网络安全有奖问答环节,让文化氛围与文明引导同频共振。当主持人抛出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的好处有哪些”“如何辨别网络诈骗链接”等问题时,台下观众纷纷举手抢答,既有白发老人清晰阐述移风易俗对减轻家庭负担的意义,也有青年村民分享防范网络风险的实用技巧。答对的观众接过印有“文明福山”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等字样的小礼品时,笑容里满是收获的喜悦。这些互动环节不仅为紧张的比赛增添了趣味,更将文明理念、安全知识融入轻松的氛围中,让美育舞台成为传递新风尚、普及安全常识的“流动课堂”,实现了“以文化人”与“以教促行”的双向赋能。
舞台旁的农品推介区,同样是美育延伸的重要场景。东厅手工毛笔匠人掌心揉捻间,一支支浸润匠心的毛笔渐次成型,让观者触摸“传统文房之韵”;面塑展台前,色彩鲜活、造型生动的面塑作品吸引了孩子们驻足,在潜移默化中播下传统美学的种子;特色农品的精致陈列,则将“田园之美”与“生活之美”结合,让美育融入衣食住行的日常。
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福山区文化馆、区音乐家协会、天立高级中学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,从演唱技巧、情感表达、舞台表现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。大赛评选出一等奖5名、二等奖5名、三等奖7名,9组选手获优胜奖。
拿到获奖证书与奖品的选手张树家激动地说:“没想到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唱歌,这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对我们普通村民追求美、表达美的肯定!”
此次“东厅好声音”村歌大赛初赛,以美育为纽带,串联起多元文化元素与群体力量。返乡青年在舞台上展现现代审美与家乡情怀的融合,民间艺人用传统技艺传递本土美学基因,机关干部以歌声诠释责任担当,各包片包村干部深入挖掘文化人才,宣传办统筹协调资源,形成了“政企民同心、多部门联动”的美育共建格局。据悉,此次选拔出的优秀选手(队伍),将代表东厅街道参加福山区和烟台市的“村歌大赛”总决赛,他们不仅要把东厅的乡音乡情、奋斗故事唱给更多人听,更要将基层美育的成果与经验传递出去。
这场村歌大赛,早已超越“才艺比拼”的范畴——它是一堂生动的“乡村美育课”,让美育走出课堂,走进田野,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;它更是一股凝聚力量的“振兴动能”,通过音乐、非遗、农品等多元美学载体,让东厅街道干部、群众在感受美、表达美、创造美的过程中,深化对家乡的热爱,凝聚起建设家乡的共识。未来,东厅街道将继续以文化活动为抓手,让美育之花在乡村沃土上持续绽放,为乡村文化振兴写下兼具审美高度与情感温度的生动注脚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丰华网络 琼ICP备2024036866号-5